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水电

尚志抽水蓄能电站:打造中国最北端绿色智能“充电宝”

发布时间:2025-07-14 人气: 来源:<!--<$[信息来源]>begin-->葛洲坝路桥公司 关键词:

  黑龙江尚志,七月流火,地表热浪蒸腾。然而,在200多米深的地表之下,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承建的尚志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现场,却是一片与酷暑截然不同的“恒温战场”。

  在智慧管理中心,工程师轻点鼠标,岩壁支护方案瞬间在屏幕上立体呈现;造型独特的AI智能监控如同“哨兵”环视四周,将洞内实景同步传回指挥中心;工人“刷脸”通过智能门禁,精准定位系统随即锁定作业位置……当前,黑龙江尚志电站正依托20余项前沿数字技术,为传统水电施工注入强劲的“智慧动能”。

  “智慧大脑” 破译严寒施工难题

  “别看现在地表炎热,我们脚下却是深达2米的冻土层,冬季漫长严寒达6个月,传统施工方法在这里面临严峻挑战。”站在灯火通明、布满电子大屏的项目指挥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负责人刘建国感慨道。

  面对漫长严寒、复杂地质和紧张工期这“三座大山”,项目团队以BIM技术为核心,打造贯穿整个建设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为工程装上了“智慧大脑”。

  在工管部负责人马宝宝的电脑屏幕上,一个虚拟的地下厂房正在“生长”。他表示:“利用三维碰撞检查,我们提前发现了多臂凿岩台车作业路径会和支护结构‘打架’,通过不断优化方案和作业流程,避免了后期返工等问题,效率提升了约20%。”

  项目自主研发的“模助”轻量化协同平台,成为驱动全链条智能施工的“数字中枢”。设计模型一键上传,只需手机扫码,就能直接在模型上批注质量缺陷、安全隐患、物资调配需求或进度偏差,系统自动追踪责任人直至问题闭环。

  同时,智能通风系统还可根据作业面动态调节风量,搭配项目自主研发的移动式除尘台车,将爆破后的烟尘快速清除,大幅改善深地作业环境。

  “开工以来,这个智能化系统已高效协同处理了上百个现场问题,让洞室群施工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为在严寒中施工打好了技术基础。”马宝宝自豪地说。

  “七重防线” 构筑地下安全屏障

  黑龙江尚志电站规模庞大的地下洞室群结构复杂,洞室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深入庞大幽深的地下洞室群,安全是生命线。而项目部构建的地下安全智慧系统,被誉为守护生命的“七重防线”。

  “在施工高峰期,我们每日作业人员高达近500余人,各类机械设备接近百辆。”厂房工区负责人刘世民介绍说,所有人员、车辆需要在光线昏暗、粉尘影响下能见度低的狭窄通道内频繁穿行,尤其是在众多的交叉路口处,极易发生车辆拥堵、剐蹭甚至碰撞事故,传统的人工指挥或简单信号灯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动态交通流。洞内施工交通安全成为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为解决交通安全难题,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深度嵌入的“智能红绿灯系统”。在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关键岔口,这些红绿灯化身为洞悉全局的“智慧之眼”——它们实时接收各路段监控摄像头、传感器反馈的车流和人流密度数据,并结合人员和车辆的实时定位信息,通过自研算法动态调整红绿灯时长和切换顺序,实现智能疏导交通。

  “以前施工高峰期常因会车、避让引发拥堵甚至剐蹭风险,”刘世民指着指挥屏上跳动的车辆定位图标和优化的交通流示意图说,“现在系统能预判冲突点,自动计算最优通行方案,高峰期车辆通行效率提升30%,真正实现了‘车畅其流,人安其位’,从源头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

  同时,面对在复杂洞室群施工可能会出现有害气体和人员失联等问题,项目部安装了30多个高灵敏度“哨兵”进行实时监控,刘世民指着洞壁上小巧的传感器说,只要气体浓度稍有异常,系统就会瞬间报警,洞内广播即刻指挥撤离,指挥中心同步响应,安全管控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绿色“智”造 打造环保工程标杆

  作为重点清洁能源项目,黑龙江尚志电站在砂石生产环节同样注入“智慧”基因。“我们正全力打造东北首座全流程智能集中控制的绿色骨料生产基地。”项目总工程师吴仍芳介绍说。

  步入砂石生产基地,不见尘土弥漫,只闻机器低鸣。中央控制室内,操作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数百米长的生产线应声启动:破碎机、柱磨机、胶带机依序运转,运行参数实时跳动。

  “这里就是系统的智慧心脏,”吴仍芳指向控制台介绍,“一键启停掌控全局,智能算法动态调节设备负荷,每条胶带机都自带预警系统。”最令他自豪的是减员增效的变革:传统砂石厂需数十人现场巡检,如今只需5名中控员轮流值班即可驾驭全厂,系统还能根据洞挖料岩性自动优化破碎参数,推动产能提升15%,电耗下降10%。

  距离砂石系统2公里处,就是全镇灌溉饮水用地——黑龙宫水库。为了保证水资源的绿色循环,项目部创新采用“机械预处理+DH高效净水器+机械压滤脱水”组合工艺,将浑浊废水经三级净化,让95%的水资源蜕变为清澈回用水流入循环池;剩余泥饼压成块状运至渣场,实现污水零外排。同时,项目更在严寒地区首次应用柱磨机制砂新工艺,优化砂料粒形的同时,可使单位水耗降低15%,让每一滴水物尽其用,守护这片黑土地的水脉。

  这座为东北大地锻造的“绿色充电宝”,正以科技之钥解锁极寒密码,以创新实践诠释央企担当,为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优质工程的崭新地标贡献力量。

资讯来源:<!--<$[信息来源]>begin-->葛洲坝路桥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保定市沈庄项目部:匠心筑就绿色生态人居新典范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