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葛洲坝的红色岁月
发布时间:2025-06-04 人气: 来源:<!--<$[信息来源]>begin-->公司党委办公室 关键词:
编者按:
档案——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企业的基石,在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55年发展进程中,直接记录了企业峥嵘岁月、保存了国之重器嬗变史、有效服务了能源强国建设。今天,我们推出《档案记忆 追忆葛洲坝的红色岁月》,重新翻开尘封的档案,循着岁月的光影,踏着发展的足迹,重温公司发展变化的峥嵘岁月、经营管理的可喜成就和一代代葛洲坝人的豪情壮志,在档案蕴藏的海量信息中充分激发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动力。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要传承发扬好档案所承载的“葛洲坝”精神,立足当下、踔厉奋发,为建设“三型四化新葛洲坝”贡献档案力量。
滚滚长江奔涌不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顽强不屈的坚韧豪情。
西陵峡口巍巍巨坝,镌刻下新中国半个世纪改天换日的壮阔史诗。
缘起 赞成兴建此坝
我们将历史的时针拨回1919年,彼时的中华大地,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伟大的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边寻求着救国之路,一边描绘着未来中国的美好图景。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篇章中提出“改良此(指长江)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首次从现代科学和工业强国的角度写下了三峡蓝图的底稿,为三峡工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53年2月,毛主席从武汉乘坐“长江舰”前往南京,在听取治理长江的汇报之后,提出了“如果在三峡这里修建一座大坝,是不是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如先修建三峡水库吧!”两位伟人的前瞻谋划在这一刻实现了时空交汇。1956年6月,毛主席在畅游长江后,挥毫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畅想。1958年1月,毛主席在中央“南宁会议”上要求讨论三峡工程问题,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三峡建设方针,并作出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治理长江的决定。1958年3月30日,毛主席乘“江峡”轮由重庆沿江而下,视察葛洲坝坝址,并再次写下了“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美好愿景。为了纪念毛主席此次视察,葛洲坝工程正式动工后对外代号“330工程”。三峡工程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论证,但随着自然灾害席卷中国,中苏关系急剧恶化,1960年8月,中央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步伐。1970年, 为战备需要,国家开始“三线”建设,为缓解华中地区用电紧张形势,同时改善川江航运状况,湖北省再次筹划兴建三峡大坝,并向中央建议先修建作为三峡工程反调节坝的葛洲坝工程。8 月20 日,武汉军区、湖北省、水电部联名向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请示报告。10月30 日,周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同意兴建葛洲坝,并在之后多次指出葛洲坝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 。当时,葛洲坝工程建设只等毛主席一声令下,就可正式破土动工。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批示件。中央档案馆藏
1970年12月26日凌晨,毛主席77 岁生日当天,在《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文件上,挥笔写下“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12月29日,武汉军区用专机将毛主席指示和党中央文件送到宜昌,长江两岸群情振奋,一片欢腾。
自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伟大设想,到1970年毛主席作出“赞成兴建此坝”的重要批示,历经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国人民在长江上书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诗篇即将徐徐展开,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新中国掀开了大规模开发水电和建设能源强国的恢宏画卷。奋战万里长江第一坝正式开工
1970年12月30日,在中央的主持下,由水电部、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委领导组织的十万水电大军,汇集在宜昌葛洲坝坝址绵羊山洞,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长江三三〇工程开工誓师大会”,葛洲坝工程正式开工。一时间,施工现场“万炮齐鸣、万人下基坑、万马奔腾”,口号声、欢呼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没地方住就自力更生筑起干打垒,没吃的就自带干粮,没施工器械就用原始的铁锹、扁担和板车,艰苦的条件没有劝退葛洲坝的建设者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以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热情,争分夺秒、你追我赶的拼抢速度,在长江之滨的荒芜之地快速开辟出了一片“工区”。这片“工区”历经五十五年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区”,在今天成为全体葛洲坝建设者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加强对葛洲坝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1971年2月中央批准成立330工程指挥部和党委,开国中将、武汉军区时任总司令曾思玉任第一指挥长和党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体学任指挥长,开国中将、武汉军区时任副司令员张震任政委。该机构历经数次改革,2003年改制组建为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
因仓促上马,葛洲坝工程开工前既不清楚地质状况,又没有总体设计图纸,采取的“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方针,暴露出许多问题,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1971年6月23日,1972年11月8日、9日、21日,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四次听取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上,周总理果断宣布葛洲坝工程立即停工,指出“葛洲坝是个大工程,是在我国第一大江上兴建达到第一座大坝。如果出了问题,砍头也不行,这是国际影响问题,不成功,垮了,要载入党史的”,并作出三项决定:一是成立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对国务院全权负责;二是成立葛洲坝工程委员会,对施工及质量负责,下设工程局,负责日常施工;三是葛洲坝工程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初步设计期间,主体工程暂停施工。
作为世界首座低水头大流量水电站,它面临的技术难题超乎想象。长江有两个天然小岛——葛洲坝和西坝,将长江分隔成三股水流,形成大江、二江、三江。
1970年12月30日,长江三三〇工程开工誓师大会。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工程技术委员会的工程师们进行了无数次实地勘察、研究讨论和反复试验,深入分析了长江的水文特性、地质条件以及工程的综合需求,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最终确立了“一体两翼”的枢纽布置方案:所谓“一体”,指将江中心的葛洲坝岛挖掉,利用二江布置27孔泄水闸,使主流居中得以泄洪和排沙;所谓“两翼”,指主流两侧布置大江和二江两条航道。“一体两翼”设计方案解决了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各项复杂的技术难题,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设计典范,后来的三峡工程也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
1974年10月20日,经过工程技术委员会22个月攻关设计,并报经国务院批准,葛洲坝工程正式复工,走上了正轨。
截流 “高峡出平湖”梦想成真
1981年1月4日,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长江这条桀骜不驯的巨龙第一次被人类驯服。
这一天,大江左右岸戗堤上,早就竖立起十四块巨大的“腰斩长江创奇迹,降龙伏虎当英雄”宣传牌。刘继轩作为大江截流指挥中心右岸一线的指挥,自接到截流现场一线指挥任务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截流准备工作上。
东方刚吐白, 截流指挥中心鸦雀无声,一道“截流开始”的命令通过广播迅速传遍整个工区。截流开始后的分分秒秒极其珍贵,整个工地就像一部满负荷运转的机器,各环节紧凑,如丝如扣。白班戗堤进占27.4米,平均每分钟抛投3.5车次;当晚11点,戗堤进占达91.2米,抛投量接近5万立方;到深夜交接班,完成戗堤进占44.27%。
4日午夜,江风突然从峡口呼啸而至,怒号的寒风一阵比一阵紧,雪花激烈地朝着江面,戗堤、龙口一个劲狂泻。凌晨,雪下的更急了,但丝毫没有撼动葛洲坝人的决心和斗志,两岸戗堤像两条巨龙向江心延伸。经过又一个白天的不懈努力,下午四时,两岸戗堤相距仅二十余米,截流龙口正式形成。
龙口上游水面看似平稳如镜,却不知水下暗流汹涌,仅22米宽的戗堤,上下游水面落差竟达3.4米,比一层楼还高出一大截,流速超过7.2米/ 秒。松散的戗堤在水流作用下不断崩塌滑入江水中,崩塌填上,填上又崩塌,如此反复,人与江水展开了拉锯战。
截流现场负责保供电的一名普通电力工程师钱金奎,突然灵光一现,利用锚桩“相互作用”的原理,将多个砼石用钢缆串并成“葡萄串”抛入龙口,果然葡萄串起作用,在水底立住了。经过连续近两个小时紧张抛投,龙口水势有了减缓迹象。傍晚六点多钟,水流分成两股绕开了水下障碍物,三角体的一个角像“竹笋”居然露出水面三四十公分。抛入龙口的“葡萄串”激起最后一阵水花,纹丝不动在龙口立住了,左右两岸几乎同时将各种抛投物向龙口倾泻。19点53分,当最后一车块石料抛入龙口,龙口被完全堵住,滔滔江水被迫向三江泄洪闸涌去。这场拿生命做赌注,与长江的一次正面交锋,终于成功了。葛洲坝人以移山填海之志,从3号早晨7时30分到4号下午19时53分,以36小时又23分,在滔滔长江上实现了截流壮举!从此千年川江航道由窄变宽,船舶航行畅通无阻;西陵峡口也不再浊浪翻卷,形成一座15.6亿立方米碧波荡漾的人工水湖,“高峡出平湖”梦想成真。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实现长江截流,验证了在长江上兴建大型水利枢纽的可行性,为三峡工程奠定了技术、人才和信心基础 ,标志着长江治理今后从被动防洪转向了主动调控 。长江,从此真正成为造福人民、利国利民的“幸福江”。
福泽 誉满神州大地
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进入截流后发电、二期工程全面施工新阶段;1988年12月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历经了整整18个春秋,1989年1月3日,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宣告建成,在长江上构建起了发电、航运、防洪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大坝顶全长2606.5米,最大坝高53.8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设计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141亿千瓦时。
葛洲坝工程作为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不仅是20世纪70年代唯一由毛主席亲自批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水电工程,还是中国自主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制造安装、运行管理的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更在当时成为彰显综合国力、体现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形象的标志性工程。通过兴建葛洲坝工程,我们成功攻克了长江建坝所面临的泥沙、航运、截流、大型机电设备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设了一支“打不烂、拖不垮、能善于打硬仗的过得硬的队伍(李先念《给葛洲坝同志们的一封信》)”,为三峡工程兴建积累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和实战经验,促进了水电装备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筑坝技术迎头赶上世界水平,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水电丰碑”和“民族水电工业摇篮”。邓小平同志更是在1980年7月12日视察葛洲坝时给予了“要看现代化,就看葛洲坝”的赞誉。由“三三〇工程”发端,坚韧不屈的葛洲坝人将“忠党爱国、水电报国”的红色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了血脉之中,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一代代地进行传承,在艰苦创业、经济困难、体制转型、国企改革“四大考验”中不断地涅槃重生。1982年起参与援非项目,成为较早“走出去”的中央企业;1984年从中标广西岩滩水电站开始, 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1997年之后,先后建设了三峡、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国之重器”,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一次次续写了“高峡出平湖”的人间奇迹。
也是由“三三〇工程”发端,中国的能源建设开始闪耀全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国家队“基建狂魔”的因子开始被唤醒,中国基建者的身影开始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速度”。
眺望 绘就时代新篇章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我们深切缅怀曾思玉、张体学、张震等老一辈领导, 他们是葛洲坝的奠基者;我们更应铭记那些默默奉献在建设一线的普通职工,“小扁担,三尺三,千担万担不歇肩,为了建成大围堰,一担挑走两座山”。这些历史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在被一代代传承和升华,更在今时被赋予了“水电报国、改革创新、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全新内涵,绽放出新的耀眼光芒。
作为水利水电建设的排头兵,葛洲坝集团在五十五年发展历程中,坚持以党的号令为旗帜,坚持赓续红色血脉,怀揣水电报国、江河安澜梦想,转战南北,踏遍江河,治水兴邦,造福于民,从“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誓言到“人水和谐”的生态追求,从“中国水电标准”的全球推广到“双碳目标”的绿色实践,葛洲坝人在秀美大地上筑起一座座丰碑,为我国推进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为全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卓著贡献。如今的葛洲坝集团已从单一的水利水电施工业务发展为“承包投资双轮驱动、国际国内协调发展、建筑业务提质增效、绿色建材集成创新、数智融合价值赋能”的业务格局,构建了全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集团化营销、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企业品牌“六大核心优势”,成长为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国家队”、水利水电建设的“全球名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
五十五载薪火相传,半个世纪弦歌不辍。2024年8月,趁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东风,葛洲坝集团第二次党代会在武汉隆重举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葛洲坝集团牢牢把握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公司“12368”发展战略,聚焦工程建设、综合交通、生态环保、水泥建材、清洁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六大板块”,围绕“打造突出工程建设能力”和“持续推进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转型’”两条主线,勾勒出建设世界一流工程企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葛洲坝人“五大新使命”,确立了创新型、融合型、质效型、专业化、国际化、绿色化、数智化“三型四化新葛洲坝”发展之路。
大江东去,屹立在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坝,以另一种雄姿迎接着更加光辉的未来!
(转载自《档案记忆》2025年第五期)
资讯来源:<!--<$[信息来源]>begin-->公司党委办公室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