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核电

三门核电4号机组主管道焊接圆满收官 细节铸就核安全基石

发布时间:2025-11-13 人气: 来源:三门核电 关键词:

10月26日,三门核电4号机组主管道焊接工作全部完成。经多种无损检测,12道焊口一次合格率达到100%。这个数字,是对团队整体协同、日夜奋战的最好回报。

何为主管道?它是连接着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的通道,负责输送反应堆冷却剂,如同人体主动脉一般,将心脏泵出的血液源源不断送出。本次焊接涉及两个环路共12道焊口,每一道焊口质量都直接指向未来的核安全,容不得丝毫妥协。

这里的战斗没有硝烟,却异常激烈;这里的战场寂静无声,却惊心动魄。三门核电、中核咨询、上海核工院、中核五公司联合组建的主管道安装专项组默契配合、紧密衔接,让每一道焊口都承载起对安全的庄严承诺,铸就了一段工程佳话。

0.8毫米的精准

主管道焊接要点在于控制变形,必须将错边量控制在0.8毫米以内大约是一张身份证的厚度。精度是否达标,直接决定了重达600吨的蒸汽发生器能否精准对接。因此,蒸汽发生器成功就位不仅是一项安装任务,更是对前期焊接质量最严格的检验压力容器侧的焊接存在任何微小偏差,都将在此刻暴露,使庞然大物无立足之地。

为了实现这一精度,专项组构筑了双重保障系统:一方面采用激光跟踪整体建模技术构建出三维数字模型,另一方面应用数控坡口加工技术实施精确加工。 主管道无过渡段调整,坡口加工只允许一次成功,三门核电机械和测量工程师秦锋介绍。为了一次成功目标,攻坚期间,项目团队各方人员驻现场执行任务。无论多晚,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参加见证。中核咨询监理工程师李建功表示。在项目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主管道坡口加工和组对任务最终实现全程零失误。

主管道组对结束后,焊接开始。焊接过程被科学划分为不同阶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最初15毫米的焊接,据统计80%变形量都发生于此。每焊完一层,技术人员就要进行一轮复杂的测量,数据分析团队据此预测下一步焊接将引发的形变,从而决策下一道焊应从哪个方位、以何种参数进行,以此引导焊接走向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一次成功的保障。施工经理黄建说。以焊道清理这一相对简单的环节为例,团队总结了五字诀一看、二挑、三刷、四擦、五吹。五个步骤严格执行,就不会有缺陷留下。

5个月的拼搏

从3月春寒料峭,到8月酷暑难当,包含焊接、机械、无损检测、管道、测量等专业的专项组成员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在核岛心脏地带连续运转了5个月。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作息时间完全服从于焊接工艺的连续性要求。

每天开工前,三门核电核岛安装科科长高洪涛都会组织焊工、技术员、总包、监理等人员进行细致检查并进行四方会签,对照检查表逐一确认设备、参数、环境等上百个细节,任何一项不达标,焊接工作都不能启动。主管道焊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对每一层每一道焊缝进行控制,高洪涛表示。

而每次开始焊接前,上海核工院的焊接工程师夏超会蹲守在焊接控制室,反复核对各项参数设置,确定与焊接工艺、施工方案完全符合后方放行。这种近乎刻板的严谨,是对核安全文化的诠释。

焊工团队是一支精挑细选的特种部队。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有全国技术能手,也有从工程一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工作梯队。开工前,每名焊工都经历了长达数月的训练,期间要完成十余道模拟焊口,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工况进行了专项预案演练。

党员先锋岗郑胜兴是这群劳动者中的一个缩影。他总是主动承担最耗时耗力的热段大管径焊接任务这通常需要比其他焊口多付出一周的工作量。更令人敬佩的是,当他完成自己的部分后,并不会去休息,而是默默地守候在同事的操作台旁,用他丰富的经验提醒着可能被忽略的细微偏差。

把工作做到位,再苦再累心里也踏实。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在焊接攻坚最紧张的阶段,大家常常从清晨工作到下午一两点才能吃上一天中的第一顿正餐。后勤保障团队将饭菜送到现场,他们轮流快速扒几口,便又回到那个弧光闪烁的岗位上。

559毫米的空间

想象一下,钻入一个内径仅559毫米的管道内部,这是一个比普通办公椅宽度还要狭窄的圆柱形空间。对于焊工李正伟而言,这不是想象,而是过去许多工作日里,他必须面对的日常。

在这个成年人连转身都极其困难的钢铁密室里,身为焊工在每次焊口打底焊时,都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持续工作两小时以上,监护焊口成型。三门湾夏季气温炎热异常,而在管道内部,由于焊接产生的高温和金属的聚热效应,体感温度更是堪比蒸笼。每次出来,防护服里都是汗,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焊工班长刘维描述。核岛之内纪律严明:进入管道这样的密闭空间,不能带水,不能带手机,任何异物都被严格禁止。在这里,人与机器融为一体,唯一的信念,就是如何做到完美无瑕。

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焊工团队依靠经年累月形成的肌肉记忆和极度专注的精神意志,确保每一道焊缝都均匀、致密,如同艺术品。这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在极限环境下,对技艺与心性的双重淬炼,一位技术员说。在这里,技术是冰冷的参数,但驾驭技术的,是工作人员的严谨与坚忍。

焊缝之下,是技术之精微。焊花之外,是责任之厚重。我们要为未来六十年的安全负责。工程管理处负责人说。这份责任的重量在于,它远远超出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尺度。正因如此,每一次焊接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确保核安全绝无一失。

随着4号机组主管道焊接工作圆满完成,大家作了短暂的休整。这支团队并未停下脚步,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波动管焊接、堆内构件安装等同样艰巨的任务。未来某一天,三门核电二期工程正式投运,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时,可能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些焊工与技术人员。但他们的汗水,他们的专注,他们在那5个月里铸就的卓越,已经如同那些核级设备上的焊缝一样,坚固而永恒地成为了中国核电事业的一部分,在漫长岁月中持续闪耀。

资讯来源:三门核电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中国大陆地区核电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