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储能

储能扎堆烧舱,是测试标准内卷还是行业必经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5 人气: 来源:<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YwNjMwMw==&mid=2247597292&idx=1&sn=bb67fff7e3b44453800eb652cb7e5e12&chksm=9751f29ca0267b8a29259fa547a14ba 关键词:储能系统,储能产业,电池储能,储能安全,



?继阳光电源于 2024 年 6 月开展了全球首个真机燃爆测试后,华为、比亚迪、天合、瑞浦兰钧、科陆电子、思格新能源等十余家储能企业也相继跟进,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随着大批燃烧测试“玩家”的跟风涌入,大规模燃烧测试也“卷”了起来,测试标准和形式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那么,储能企业为何纷纷开展燃烧测试?燃烧测试对储能企业开拓市场有何重要意义?它又会对行业标准以及成本、效能等方面带来哪些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电力家特意采访了阳光电源大型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李国宏。

以消代防VS以防代消,谁是真安全?

2024年以来,燃烧测试在储能行业热度飙升,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

2024年6月,阳光电源率先发力,主动燃爆PowerTitan1.0真机,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储能系统大规模燃烧测试,这一创举被DNV认证为“行业里程碑”,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图片

2024年11月,阳光电源再次重金投入3千万,对20MWh的四台PowerTitan2.0真机进行大规模燃烧不蔓延测试。

此次测试规模与投入力度均堪称行业瞩目,凭借这一举措,阳光电源成功开创了“场站级”大规模燃烧测试的先河。

阳光电源的燃烧测试最大程度模拟真实场站环境:测试场地四周开阔无遮挡,现场风速3.3m/s,充分考虑风速风向对燃烧的影响,相较于四周封闭的无风实验室场景,更能体现自然风对火势的叠加效果。

在整站100% SOC(荷电状态)的前提下,选取电池簇中间部位的Pack,直接加热均匀分布的32颗电芯,触发52颗电芯热失控,且全程保持通电,让更多电芯处于极端工况,模拟电芯真实热失控场景,以确保测试结果的严谨性与客观性。

在极端紧凑的布局条件下,测试结果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安全表现:尽管AB箱间距仅15cm、AC箱间距仅60cm,除主动触发热失控的A箱内部最高温度达到1385℃外,相邻B箱体电芯最高温度42℃,CD内部最高温度分别为52℃、40℃,保持在预警范围之内。且A箱体自然熄灭后,无烧穿,无二次复燃,BCD箱体则正常工作。

然而,当前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测试多聚焦于 4-6 颗电芯的热失控场景,仍停留在设备级层面。但阳光电源深刻意识到,实际场站级系统已远超设备级测试标准,也恰恰是电站真实运行中可能遭遇的现实挑战。

更明显的是测试方法的差异。与行业内部分企业测试时打开消防系统的操作不同,阳光电源的测试全程保持舱门紧闭,且同步关闭所有软、硬件及消防系统的保护措施。

李国宏表示,这一设计旨在验证系统在完全无主动消防干预的条件下,自身的耐火防护能力与热失控不蔓延性能。 他进一步点出两种测试方法的关键区别:当前不少企业的测试,本质上是在部分主动消防措施介入下进行的 “消防测试”,更多验证的是电池舱防火能力或消防系统的有效性;而阳光电源的测试,直指系统本身的安全底线,是更贴近本质的 “燃烧不蔓延测试”。

对于如此大规模、高投入的真机测试,阳光电源的出发点是什么?李国宏称,“核心目标是维护客户的资产、收益,尤其是人身安全”。

阳光电源的安全底气,除了其储能系统能经受最严苛燃烧测试之外,还融入了“以防代消”的正向设计理念。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安全事故频发,本质上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以消代防”的短视思维与“设备级安全”的片面认知。

当前,多数企业停留在单一设备的安全认知层面,依赖消防钢瓶、防火墙等被动防护手段,倡导PACK级消防全温度检测,其本质是行业“内卷外化”的结果。

李国宏明确表示,真正的安全不是给每个细胞配灭火器,而是构建免疫系统。pack级的消防全温度检测只能带来成本增加,却忽视了储能系统作为复杂综合体的系统性风险。

“这种认知差异的核心在于‘以消代防’与‘以防代消’的理念不同:前者将安全视为销售的附加条件,后者则将安全作为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当储能项目向GW级场站规模演进,设备级安全的局限性愈发显著,单一设备的失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传统防火措施在规模化能量释放面前形同虚设。”李国宏进一步解释道。

内卷突围,测试标准越“严苛”越好?

阳光电源燃烧测试还邀请了国际权威测试机构——挪威船级社DNV全程见证,并以全球公开直播的形式向100多家投资方、运营商及监管机构透明展示了燃烧测试的全过程。

这场开创性的全球直播,为当时尚处于空白的储能燃烧安全标准提供了新的依据,这次开创性测试的数据结果也被纳入了全球储能行业相关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

据电力家了解,海外一些电力储能系统项目,目前已将大规模燃烧测试报告列为下游供应链入围的必备条件。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一些客户则明确表示,没有大规模燃烧报告,难以进入其供应链平台。

可见,燃烧测试已经成为电力储能产品出海、获取国际安全认证的“入场券”。

当前储能领域的标准可谓五花八门,美国实行NFPA标准,欧洲各国、以色列等采用IEC标准,我国储能产品采用中国国标。一定程度上,标准的不统一及滞后性导致储能行业内卷严重。

李国宏表示,目前中国储能产业已走到世界领先地位,面对各国各地标准不一的难题,中国储能企业更应该主动引领全球的标准推进和产业话语权。

此外,李国宏还直言:“标准的推进应当能给行业带来更多价值,否则无意义的标准堆砌只会徒增成本的负累,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例如,当前行业所倡导的PACK级的消防全温度检测,不仅无法保证储能系统安全,还会大大增加系统的建设成本。

安全不是成本,是最具价值的投资!

投入巨资进行储能系统产品大规模燃烧测试,采用高标准安全设计与材料改进确保产品安全,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在如今行业内卷日益加剧,企业大打价格战的背景下,安全、品质与价格之间如何建立平衡点,成为储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此,李国宏认为:“安全不是成本,而是最具价值的投资!”

李国宏介绍,阳光电源最新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已经通过几大核心技术革新,构建起了安全与效益的动态平衡体系。

例如多维感知体系构建主动预警网络。阳光电源的6D传感技术,实现储能系统电压、电流、温度、气体、压力、颗粒六维度实时监测,可将故障预警提前提升至7天。看似增加的传感器成本,实则通过精准预警节省了人工巡检成本。

此外,阳光电源突破性的交直流一体化结构创新,出厂前完成预安装预调试,把安装留在工厂,把安全留在现场,不仅使直流侧线缆用量大为减少,更规避了现场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李国宏直言,对于储能系统而言,安全问题不仅导致电站停机,造成发电收益损失,而且往往造成连锁损坏,维修或更换成本飙升。安全的储能系统能减缓系统衰减,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提升投资回报率。

储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能量的跨时空调配,而安全正是支撑这一价值落地的根基性前提。失去安全兜底,再高的能量密度、再优的成本控制,都将沦为空中楼阁。

在储能产业长期深陷 “安全投入必增成本” 的思维困局时,阳光电源用技术创新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安全-成本”二元悖论。将安全成本转化为效益增量,以系统性安全投入筑牢商业信任的基石。

这种理念定义了储能产业下一个十年的进化主轴:当行业从“设备拼凑”走向“系统设计”,从“被动消防”转向“主动预防”,安全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技术壁垒与价值源泉。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安全正从“可选配置”变为“必需门槛”——唯有以“场站级思维”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体系,才能真正释放储能的价值。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能量密度提升与低成本的比拼,更是安全理念与场站级系统能力的较量,如何保证客户的资产和人身安全,如何给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当“安全是设计出来的”成为行业共识,储能产业才能跨越“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资讯来源:<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YwNjMwMw==&mid=2247597292&idx=1&sn=bb67fff7e3b44453800eb652cb7e5e12&chksm=9751f29ca0267b8a29259fa547a14ba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电工时代EMS储能能量管理系统荣获权威认证!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