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储能

从“强制”到“鼓励”,136号文后,储能行业价值驱动重构市场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7-18 人气: 来源:<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YwNjMwMw==&mid=2247596608&idx=1&sn=a781e8869f1ea06cf85ae0d2c896711b&chksm=9751f430a0267d2603e9b33463fbea5 关键词:储能行业,新能源配储,储能产业,

从“强制配储”到“鼓励配储”,储能行业的市场格局也在面临重构。

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136”号文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这一政策为实施近八年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画上了句号。

从2017年青海开启“10%配储”先河,到136号文按下“强制刹车键”,新能源配储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行政主导的刚性约束到市场化导向的弹性调节的深刻转变。

不过,从当前的政策导向来看,新能源配储并非被彻底否定或全面取消,相反,多项政策文件都在明确倡导“按需配置”“合理布局”的配储原则。这种政策转向不仅为储能产业松绑了行政强制的束缚,更在市场机制的牵引下,推动储能与新能源、电网系统的协同发展走向更深层次,为储能产业开辟出更具潜力的发展新蓝海。

那么,在136号文的政策框架下,国内新能源配储走到了哪一步?

鼓励配储模式底层逻辑是什么?

储能行业市场格局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被动”到“主动”

配储意愿不降反升

2017年,青海省发改委在《2017年度风电开发建设方案》中要求风电项目按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开启“强制配储”之路。

2017-2019年间,陆续有省区出台“强制配储”要求。2019年底至2020年底,二十余省区发布鼓励或强制配储文件,2020年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

2021-2023年,多地政策不断强化配储要求,配储比例从10%-20%逐步上升至15%-30%,储能时长从1-2小时抬升至4-5小时。

2024年多地提升储能配置要求。各省配置比例5%-40%,时长1-4小时。山东、安徽以储能配置比例评选新能源项目,部分项目达50%-100%。新疆、内蒙要求4小时配置,强制配储占电源侧比重超80%。

强制配储弊端也随之显现。

一方面,强制配储拉高了新能源的投资、增加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一配了之、配而不用等问题层出不穷。

2月9日,国家发改委“136”号文发布意味着“强制配储”正式落幕。

随后,甘肃、海南、山西、山东等地也纷纷下发“136”号文承接文件,也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但储能头条注意到,在国家叫停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后,国家和地方层面在各类涉及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文件中,都在鼓励新能源配储。

在国家层面,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提到,并网型绿电直连项目应通过合理配置储能、挖掘负荷灵活调节潜力等方式,充分提升项目灵活性调节能力,尽可能减小系统调节压力。

5月23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围绕聚合分散电力资源、增强灵活调节能力、减小供电缺口、促进新能源消纳等场景,因地制宜新建或改造一批不同类型的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储能等负荷侧各类分散资源并协同优化控制,充分发挥灵活调节能力。

在地方层面,云南和青海相继下发《绿电直连方案》提出,绿电直连并网型项目应通过合理配置储能、挖掘负荷灵活性调节潜力等方式确保与公共电网的交换功率不超过申报容量;根据项目情况,配置合理比例的储能系统等。

在136号文发布的次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了《贵州省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纳入贵州省风电、光伏发电年度建设规模计划并按规定时序建成的项目,实行保障性并网,并按要求配置项目建设装机容量10%(满足2小时运行要求)以上储能或购买储能服务。

3月17日,宁夏发改革委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支持各地与光伏上下游开发企业、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研究推动“光伏+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建设。

天津则印发《天津市风电光伏发电开发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企业应用储能等方式,促进新能源消纳。

6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申报要求的通知》,文件提出,取消储能配置规模要求,调整为按需配置储能规模,要求项目配套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新能源所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不低于35%。

……

从各部委及地方发布的政策来看,“配储”虽可能换了表述方式,但实际上仍是新能源项目不可或缺的标配。或许在项目审批阶段,配储不再作为硬性的必要条件,但要让新能源项目实现良好运行,储能环节无法缺位。

政策导向、地方需求、市场机制完善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那么,为什么在国家叫停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配储意愿却呈现出不降反升的态势?

首先,国家叫停强制配储并非否定储能价值,而是转向更精准的政策激励。这种政策转向为储能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与动力。

7月1日,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将储能配置作为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7月9日,工信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把储能系统配置比例纳入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标准。

这些政策通过场景化引导,让储能从“并网门槛”转变为“发展加分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配储意愿的提升。

其次,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区配电网台区可开放容量不足,无法消纳大量的新能源电力,配置储能能够将多余的新能源电力储存起来,实现“削峰填谷”,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弃光、弃风现象。

例如,云南水电资源丰富,装机量长期占全省能源装机主导地位,但水电存在显著季节性波动,丰枯期发电量差异大。同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天然间歇性,难以稳定供电。


图片由AI生成

这两类能源的波动相互叠加,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供需平衡形成严峻挑战。为此,云南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套调节能力,以平抑功率波动、提升供电稳定性,实现能源互补。政策允许企业灵活选择自建储能或购买共享储能服务,既保障政策落地,又赋予企业优化项目配置的自主权。

储能能够作为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在电网遭遇故障或者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状况时,迅速响应并提供电力支持,有效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显著提高电力保供能力。

贵州省发布的《贵州省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对于保障性并网项目,只要企业能够按时完工,配储要求设定为10%×2h;而对于市场化并网项目,若在逾期半年内(含半年)完工,配储比例将提升至 20%×2h;若逾期时间在半年至一年之间完工,配储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到 30%×2h;倘若超期一年仍未完工,则该项目将不予并网。

这一机制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对于按时完工的项目而言,宽松的配储要求能够有效激励企业优化管理模式、加快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按期实现并网,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因项目拖延造成的闲置浪费。而对于延期项目,较高的储能成本可以对冲并网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对电网的支撑力度,保障电网在复杂工况下依然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共享储能由第三方投资建设,多个新能源电站或用户共同使用,无需各自建设独立的储能设施,大大降低了发电企业及用户的初始投资成本。

这种“一对多” 商业模式,加强了电网侧、电源侧以及用户侧分散的资源连接,提高了储能利用率,拓宽了储能收益渠道,使得配储在经济上更具吸引力,促使地方更愿意支持储能配置。

国家叫停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后,国家和地方层面配储意愿不降反升,是政策导向转型、地方发展需求、市场机制完善、电网安全刚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储能行业将从“政策驱动”逐步转向“价值驱动”,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储能行业市场格局面临重构

从“强制配储”到“鼓励配储”,储能行业的市场格局也在面临重构。

在过去,不少储能项目的建设更多是为了满足政策硬性要求,“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而不用”成为行业痛点。而政策取消后,储能市场的需求逻辑发生根本转变——配储不再是被动的政策任务,而是基于真实场景的使用需求,这一变化倒逼整个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市场需求的真实性回归,直接推动投资方和运营商对储能产品的要求全面升级。从当前招标市场的动态来看,对储能系统质量的考量权重显著提升。例如,部分招标文件已明确划定准入门槛:投标企业需具备电芯单体、PCS、EMS、BMS等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以此确保技术底层的可控性;在安全层面,检测标准更为严苛,要求企业提交详尽的安全防护方案与事故应急预案,甚至硬性规定投标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系统需零火灾事故记录,凸显出市场对安全底线的坚守。

这种质量导向的转变,正在加速市场的“良币驱逐劣币”进程。近期储能项目开标结果显示,中标企业的集中度持续攀升,新入局者难以突围,具备稳定品质保障的头部企业更受青睐。

劣质产品因无法满足真实使用场景的性能与安全需求,生存空间急剧萎缩;而技术扎实、品质可靠的优质产品则凭借市场认可快速抢占份额,行业洗牌速度远超预期。

与此同时,困扰行业已久的价格战问题也迎来缓解契机。

在“强制配储”时代,由于配储成本难以通过收益覆盖,投资方和开发商为压缩成本,普遍倾向选择低价产品,这一需求端的偏好助长了低价中标的行业风气。部分企业为争夺订单不惜恶性压价,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毛利率持续走低。

政策退场后,那些依赖低价竞争、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加速暴露短板。

未来,业绩下滑且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将成必然,能够留在竞争赛道的,必定是那些保持高盈利、掌握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

从“强制”到“鼓励”的政策转身,本质上是储能行业市场化程度提升的必然结果。这一转变虽然会带来短期的行业阵痛,淘汰一批不合时宜的企业,但长远来看,将推动储能行业摆脱政策依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品质服务为保障的良性生态。

未来,随着政策鼓励措施的细化落地,储能行业将迎来更为健康的竞争环境,真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为能源转型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来源:储能头条

资讯来源:<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YwNjMwMw==&mid=2247596608&idx=1&sn=a781e8869f1ea06cf85ae0d2c896711b&chksm=9751f430a0267d2603e9b33463fbea5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招标 | 200MW/800MWh!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