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决定意识,观念决定行动,人的想法和行为都生发于心。因此,古人强调“欲事立" />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水电

江潮观澜丨涵养“吾心有主”的定力

发布时间:2025-06-24 人气: 来源:<!--<$[信息来源]>begin-->特约评论员 关键词:

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思想决定意识,观念决定行动,人的想法和行为都生发于心。因此,古人强调“欲事立,须是心立。”做事如此,守廉亦然。一个人只有心有所守,方能行有所循,在各种诱惑考验面前做到“我自岿然不动”。

《元史·许衡传》中有记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曰:“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许衡之所以不吃梨,不是因为他不热、不渴,而是他内心的“主”不允许他像身边的人那样,肆无忌惮地去摘梨。“吾心有主”,意味着心有主宰,能够恪守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面对外界的干扰与诱惑,无论有没有监督,都能做到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这样的定力实在令人敬佩!有人据此写了一首《守义》诗予以赞扬:“许衡方渴时,不食道旁梨。一梨食细微,不义守勿为。”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为政清廉,他律固不可少,自律尤为重要。只有像许衡那样涵养“吾心有主”的定力,筑牢“不想腐”的坚固思想堤坝,才能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会上会下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交出拒腐蚀、永不沾的优秀答卷。

在“不唯上”中,涵养“吾心有主”的定力。唐德宗时,有个名叫陆贽的人,虽身居相位,却十分清廉刚正,对各级部门的“进贡”一律拒之于门外。贞元九年二月的一天,唐德宗李适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对于皇上开出的“受亦无伤”绿灯,陆贽认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于是,便说:“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如此恶性发展,必然由量变导致质变,最终伤己害身。因此,陆贽依旧对自己亮红灯,坚持不开贿道。

在“不从众”中,涵养“吾心有主”的定力。明朝时,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地方官员进京述职,一般都要进献贡品给皇帝或权贵,为自已升官晋爵广结人脉、铺平道路。然而,河南巡抚于谦却不从众,坚持不带一点贡品特产,始终清风两袖进京城。他有一首《入京诗》这样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明了他对进贡送礼恶俗的憎恨,同时也彰显了内无妄思的高洁之心和外无妄行的清廉之德。

在“不自欺”中,涵养“吾心有主”的定力。杨震在担任东莱太守时,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知遇之恩,深夜携带重金相赠。杨震坚决拒绝,并说:“作为故交知已,我对你是了解的,可你对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立即反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一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杨震也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先贤的智慧需要传承。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诱惑也无处不在,考验也无时不有。党员干部只有把党章党纪党规作为心中的主宰、行动的指南,合则行之,不合则止,才能守住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如果“心中无主”,不守纪律,不讲规矩,见“饭局”就吃,见“红包”就收;见“牌局”就上,见“游乐”就去;…… 那就会发生温水煮青蛙效应,由量变导致质变,落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案为戒,见贤思齐,追求崇高,涵养“吾心有主”的定力,把党性原则和纪律规矩刻印于心、规范于行,时刻拧紧廉洁自律的“总开关”,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戒律之心,常修为政之德,任何时候都不放纵、不逾矩、不违规,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人生之路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资讯来源:<!--<$[信息来源]>begin-->特约评论员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专题部署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下一篇:暂无